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该国到底做了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亚洲大陆更是睥睨天下,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当时,周边…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亚洲大陆更是睥睨天下,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当时,周边小国无不畏惧中国的强盛,纷纷向中原王朝“称藩纳贡”学习中原的文明礼仪,奉中国为宗主国。自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统治者就有建立世界秩序的雄心壮志,正如《诗经·小雅》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可以说普天之下,都是需要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之负责。然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经历数百年分裂局面后又重新迎来盛世之治,但偏偏位于我国东北部诸侯小国却自持兵强,与隋唐帝国搏戏于燕山前。已至后来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看完帝国地图后都指着此强国说:死也要把它灭了!在古代单独与一位中国有作为的帝王交手足可以让四方蛮夷畏惧,就连被四位中原雄主盯上,都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征服它。

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该国到底做了什么?

这个有“福气”的国家就是高句丽。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一世纪至七世纪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人民主要是濊貊、靺鞨和扶余人组成。而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政权,并非是后来朝鲜半岛王氏高丽,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高句丽是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境内)建国,故称其为高句丽。据《魏书》列传记载:“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高丽人:“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早期高句丽由几个部落组成,后因国家实行集权化统治,很快高句丽国土就对外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建武年间,高句丽又开始对汉朝乐浪郡、玄菟郡发动攻势欲摆脱汉朝控制,但很快就被汉军所打败,被迫迁都到丸都城。魏晋以后,高句丽借中原战乱之机势力迅速发展,鼎盛时期疆域得到很大扩张,军队人数也号称有三十万之多。除此之外,高句丽还迫使黑水靺羯和百济新罗向其称臣,此刻的高句丽俨然成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的强大威胁。

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该国到底做了什么?

到隋唐时期,中国经历过数百年分裂局面后重新迎来大一统王朝,作为开国之君的隋文帝杨坚对已是东北区域强国的高句丽也势必要将铲除、摧毁这个心腹大患。隋文帝杨坚在灭掉南方陈朝以后,便派遣使臣下诏高句丽国王,“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对于这份恐吓意味十足的诏书,高句丽王却不以为然,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联合靺鞨率先发动了进攻隋朝辽西军事驻地,结果被隋军挫败。

面对高句丽的挑衅,隋文帝当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发兵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讨伐高丽。《资治通鉴》也记载开皇十八年:“上闻而大怒,乙巳,以汉王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但此次出击却时逢雨季,陆军部队在途中遇到瘟疫,战斗减员严重;水军部队则遇到风浪,死者十之八九。无奈之下,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文帝此次讨伐算是以失败告终。然而,尽管此次出击没有太多战果,但高句丽王迫于隋军势大为惶恐,当即遣使谢罪请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这却为后来有为的隋炀帝倾天下之力来攻打高句丽埋下了伏笔。

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该国到底做了什么?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对外采取进攻的战略,先后击败了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势力,隋朝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大业六年(610年),最终因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遂决定征讨高句丽。

首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隋炀帝奉行“出塞耀兵”的策略,意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设有专门的”受降使者”。然而,高句丽死战不降,边战边退,退守平壤城,依据城池险固,展开反攻。隋军因指挥失误,大败而归。据《资治通鉴》记载:“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隋炀帝的第一次亲征高句丽以惨败而告终,甚为恼怒,不久后再次兴兵讨伐。大业九年,炀帝第二次御驾亲征,亲统六十万军征辽东,此次对于高句丽的大本营辽东城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但关键时刻,国内传来负责督运隋军粮草的杨玄感叛乱,隋军不得不班师回朝而平乱。

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该国到底做了什么?

一年后,隋炀帝再度远征高句丽,经过前两次战争高句丽或许是被打怕了,或许是使出缓兵之策,高句丽国王主动遣使向隋朝称臣请降,隋炀帝见状非常高兴便草草收场。然而,经过隋炀帝三次劳师远征非但没能真正使高句丽臣服,反而因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国力,造成了隋末起义不断,最终导致身死国灭。继隋王朝而起的是陇西李氏,同为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起兵于太原,经过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多年奋战,重新统一中国并建立大唐帝国。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唐军先后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四夷威服。当伟大的唐太宗看着大唐疆域图后,指着高句丽慷慨激昂地跟群臣说:“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

所谓“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去欲自取之,不遗留难题给子孙后人重蹈当年隋炀帝覆辙。

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该国到底做了什么?

唐太宗采纳大臣意见,不再使用主力部队攻打高句丽,而是采用一支精锐的偏师,不断对高句丽进行袭击骚扰,使之疲于应对。可以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给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攻克辽东地区十座城,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缴获牛羊马匹资重众多,致使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国力衰落。随后唐军继续采用这一战术骚扰高句丽,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本计划发兵三十万彻底解决辽东威胁,然而上天并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让唐太宗去完成他征服辽东的夙愿。

公元650年,唐太宗因病驾崩,征讨高句丽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太宗的继承人唐高宗李治身上。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经过唐朝对高句丽连续不断的发动军事进攻,不断瓦解着高句丽的基础。唐朝对高句丽的频繁进攻,为最后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由名将薛仁贵带领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随后包围平壤一个多月,迫使高句丽王持白幡投降于唐军,最终高句丽在唐军的攻击下灭亡。

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不惜亡国也要灭了它,该国到底做了什么?

在攻灭了高句丽之后,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丽人迁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统治高句丽各地,彻底剪除了外部势力对大唐帝国东北边境的威胁。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最后我们要说面对崛起数十年的高句丽,中国两朝四位伟大帝王看完地图都指着说:死也要把它灭了!这也正如宋太祖那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可以说对于高句丽,隋唐两朝四位皇帝的态度达到了惊人的一致,隋炀帝不惜身死国灭,也和高句丽一直死磕下去;一代明君唐太宗,也御驾亲征辽东,足可见隋唐时中原王朝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对外所拥有的敏锐的战略眼光。

为您推荐